少儿美术创新教育理念的形成和运用
编辑者:少儿版画   点击次数:5592   加入日期:2007-6-5 15:02:29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少儿美术
           ·创新教育理念的形成和运用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杨景芝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  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    教授


      少儿美术创新教育理念的形成和运用,是一个从实践到理论,又从理论到实践,不断总结不断升华的教育探索过程。实践证明,在创新教育中,我们以总结出许多成功的经验,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:
    一、儿童发展中的知识技能与生活取向
     儿童时期的学习是生活化的学习。儿童从生活中吸取滋养生命发育成长的丰富养料。他们在生活中学习,并学习知识、技能,体验证明的意义。儿童的生活和学习是融于一体的。儿童在游戏的、艺术的、好奇的、探索的、梦想的世界里,依靠本能进行无意识的创造性表现。因而,儿童绘画是一种本能的、无意识的潜在能力的发挥。儿童通过对生活的观察、体验、感受、创造属于他们自己的绘画,充满着生活的情趣。这是人在成长过程中最宝贵的自主学习体验,然而,儿童的绘画潜能要在教育的相互作用中开发出来,因此,在儿童生命本能成长的这些无意识或潜意识表现中,需要我们理解、等待、包容、爱护、尊重和引导。
      在儿童的意识形态发展的过程中,本能、无意识是意识发展之根。没有本能和无意识的充分发展和展现、儿童的意识、他们的艺术创造就不可能得到健康发展。儿童绘画技能是在窗在中发展的,儿童艺术发展的根就在儿童自身。教育的目的不是将成人的艺术技能嫁接或置换给儿童,而是在儿童自生创造的基础上,经过艺术启迪、引导、培育,从而帮助他们得以成长。因此,要培养儿童健全的意识形态和在艺术创造上能够健康发展,就不能割断儿童的本能、无意识之根、去另起炉灶,进行填鸭式、灌输式的知识与技能的传授。教育中,我们不能在儿童的情感、态度和各种能力还没有足够的接受能力时,过早地让他们承受知识、技能的种种压力,迫使他们成为脱离儿童实际的、缺乏儿童天性的、没有个性的、先天发育不全的小大人。
     儿童的绘画活动不能脱离他们的生活。儿童在生活中,通过观察、记忆、认识、感知,产生的各种情感体验,用图画进行表现,从而使情感得以宣泄,心理获得平衡,兴趣得到满足。他们的绘画表现技能就在他们不断实践的过程中,取得经验,得到提升。
有一种流行观点认为,儿童的艺术发展因采取“不干预”做法,在他们眼里,“每个儿童都是大师”。这种认识其实并不符合实际,因为没有教育的儿童不可能得到发展。问题是,该怎样 帮助儿童发展?儿童创作的确有可爱之处,教学中不能任意替代和修改,但也不能认为一切儿童画都具有审美价值。对儿童画过分拔高的评价不利于他们的发展的提高,而且会导致教师工作的无所作为。在教与学的关系中既要尊重儿童,又要提高他们的审美表现能力,这点正是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和总结的科研问题。
      二、儿童发展中创新精神和创造力的培养
      创造思维是人类最高形式的心理功能,创造性成果是人类智慧的结晶。美术教育把培养儿童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放在素质教育的核心地位,是现代教育的一大进步。发展思维是创造力的重要组成部分,为儿童创设虚拟的空间,激活其思维,让他们自己去经历、体验、探索和领悟,达到培养其获得健康情感和美感的目的,这是生成教育的特点。传统教育强调“培养素质教育观”,即按照一定目标进行知识选择,忽视儿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个体发展的多样性、差异性,以及儿童智能的培养,阻碍儿童独创性的发挥和创造力的发展。旧教育观指导下的儿童美术活动,是建立在教师的统一答案、统一框架下的被动行为,绘画结果强调共性和整齐划一的技能表现。这种一致性诱导儿童形成循规蹈矩的思维模式,导致儿童产生从众心理。从众者的智力水平往往低于惯于独立思考者,他们在认知过程中表现为思维刻板,不具有流畅性,缺乏应付危机的能力,出现焦虑、压抑、自卑、依赖,甚至形成固执的个性。
     儿童作为独立的社会个体,身上有无限发展的潜能。创造型儿童往往具有独特的人格特征。创造力的根本特征是新颖独特性。艺术创造最可贵的不是对技巧的模仿,而是作品中蕴含的生命力,是那种别出心裁、独树一帜的个性化表现。
      儿童创作中的表现形式是多样化的,不再受写实框架限制,对于儿童画那种不合比例、没有透视、不合常理甚至荒诞的绘画表现,应给予理解和适当引导,以使他们的绘画能力都能得到正常发展。品评儿童画不能以再现性表现技能作为水平高低的唯一标准,应从儿童独特的创造力去考虑,赞赏那些反映儿童心理特征,有独创性、有艺术品位的好作品。
      三、儿童发展中的审美表现和审美意识的培养
      长期以来中国教育“以德育代替美育”,习惯通过思想品德教育去解决情感方面的问题,用道德方法去解决对象深层存在的情感、心理、欲望等问题,使被教育者丧失了审美教育功能。当前素质教育把美育放在了重要地位,使审美教育真正落到实处,有效地协调了理性和感性、思想与感情、理智与身体健康的发展。
      当代审美教育十分强调主体性原则,注意发挥儿童的主观能动性,在教学中不是对艺术品进行逻辑分析,而是努力培养儿童敏感的感知力、丰富的相象和大胆的创造力。在美术活动中,通过对大自然的感受,去体验和感受自然美,因为自然是启发人的创造灵感的最好教材,自然界中的各种各样的形状与色彩易于激发人的想象力,进而促使儿童创作出富有视觉冲击力的作品,改变着我们对美的意义的看法 。要通过艺术欣赏和创造去影响、驯化儿童的感官和心理,培养儿童敏锐的审美感受力、丰富的审美判断力和审美创造 力。
      四、儿童发展中的民族文化传承
      美术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织部分。美术学习也可以说是文化学习,是在一种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进行的学习。美术教育是学生从世界的、民族的多样性文化中吸取营养,认识文化的价值,认识和理解文化的多元性,从而使他们从多元的艺术创造中去发展个性,提高文化素质和文化品格。
      在现在教育发展中,美术教育的人文性引发了人们对文化与美术教育关系的思考。文化在课程改革中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,文化在美术教学中的含量越来越大,美术活动逐步从单纯技能技巧的教育实现转型。在众多的文化现象中,人们开始从不同角度去尝试探索,进行教育的创新实验,如提出传统文化教育、经典文化教育、流行文化教育,以及视觉文化教育。透过艺术教育使学生懂得文化的内涵与意义,以及对自我文化的认同,并了解多元文化的涵义,这便是当代美术教育发展的新趋势。
     当前在继承和学习民族传统文化中,对于民俗、民间美术的重视,体现了民族意识的觉醒。重新认识民俗文化的意义,认识民间美术的艺术特点,体会民俗活动和民间美术的造型特色,还民间美术在艺术发展中应有的地位。成为教学改革的一项重任。在继承民族传统文化中,无疑应当了解和学习我国的民俗文化。民俗体现在我门生活的方方面面——衣、食、住、行各方面都具有中华民族几千年积绽下的文化底蕴。近年来华服的兴起,古民居、古建筑的观光游览,各种风格的美食文化,人们的视线被其所充斥。民俗表现为生活美,节日民俗就是生活美的集中体现。通过传统节日,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民族、一个地区民俗文化中最有特色的东西。民俗、年俗一方面体现民族风情、习俗、信仰、饮食文化、游艺歌舞等;另一方面还反映社会交往、家庭团聚、社团集会,进而折射出人们增强民族凝聚力、建立和谐社会的愿望,以及憧憬未来的心理。通过儿童的绘画反映节目、民俗活动,培养其建立和谐的民族感情,构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和民族文化的认同感,以实现民族文化上自然的传承。
      每一种文化都有不可替代的文化特点和传统,都有不可替代的价值。在少儿美术教育活动中,我们可以肯定地说,继承和弘扬民族文化应是学习的重点。
   《中国儿童美术集粹》的出版集中展现了全国各地少儿美术教育的优秀成果,为大家搭建了互相学习和借监的平台,也是对爱好美术活动的小朋友们的褒奖和鼓励。我作为多年从事儿童美术教育研究的教师,对人民美术出版社这一创举表示敬意,希望它在大家的支持下真正成为一本最具代表性、权威性的出版物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2007年3月于北京    首都师范大学

 

 

 
      版画联盟:  温州少儿版画艺术学校    湖南少儿版画艺术学校    苏州少儿版画艺术学校
首 页 |本站导航 | 合作伙伴 | 招聘信息 | 欢迎投稿 | 版画动态 | 关于我们 |


www.wzsebh.com 少儿版画版权所有©2005 - 2024
E-mai:wzsrbh999@126.com  技术支持:思科信息
浙ICP备12021743号-1